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家长们最为关心和头疼的事,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本人就这个课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孩子像艺术家一样去感受 在过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岁月里,都把艺术教育作为豆芽儿科来对待,对于中考时拿着奖学金进入市重点高中的孩子来说,选择艺考更是看似离经叛道的选择。时至今日,“成绩不好的孩子才去艺考”的想法依然在许多人心里根深蒂固,许多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很早就开始让孩子学习画画,决定要选择艺考,专门学习美术相关的学科。今天,音乐、美术、舞蹈……艺术教育已经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开始占有启蒙课程的一席之地,是艺术教育受到重视和认可最直接的表现。受过艺术训练和熏陶的孩子,在人生的种种挑战和机遇面前,总能迸发出与众不同的力量和光彩。 用艺术完善教育,用教育改变未来。特能特教育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内容产出的责任。比如绘画,很多家长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画得像”就不错了。可是,我要告诉你,“画得像”不等于“画得好”。讲到到这里,我要为“艺考”正名。有多少孩子是因为教育中错误的论断,在一个偏见下就错过了自己心之所向的方向,甚至要花费余生来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呢?艺考也可以考很好的学校,清华、北大,都可以,只是专业不同。 系统科学的教学方式只把技法当作一种熟练运用的工具,就像是小学生背诵了一个乘法表,并不代表数学成绩就很好。最核心的思想,是用数学的方式方法去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把某种技法、笔触练好不是多难的事情,艺术思维才是最本质、最核心、有价值的东西。 用温柔的教育包裹锋利的知识。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艺术教育是属于艺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的交叉学科。学生既要学习艺术课程,也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把艺术放在教育学的背景下面去完善,会让我觉得成长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并不是说我就教你怎么画画就行了。 在教育这件事上,儒家先行了千余年: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儒家《礼记》载“教学相长”,可以把艺术教育发挥到极致。《论语·述而第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一般都解释为六艺。钱穆《国史新论》说,孔子自己早年受过良好的六艺教育,也十分擅长驾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创设了儒家学派。一方面,孔子要求弟子勤习六艺,方能成为合格的儒者。另一方面,“游于艺”的“游”,按照朱熹《四书集注》所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须要在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至为关键的是,艺排在道、德、仁之后,不可以失掉先后顺序。钱穆对“游于艺” 2017年,马云在贵州的大数据峰会上提到:”如果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学习艺术,我保证,30年后孩子找不到工作。“是马云让人在梦中惊醒,是马云在拯救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视觉艺术教育逐渐不再被理解为“学画画”“做手工”那么简单。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艺术教育研究,更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进行“全人教育”的重要手段,以艺术学习、讨论以及创作为切入点,全面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且用艺术作为桥梁,进行跨学科教育,连接教育和真实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让学习更加有效的捷径。是兴趣教育让我们特能特有22个孩子,成为了自己班上成绩最优秀的一员,并有11个孩子在全市学生信息素养竞赛中获得奖励,还有8个孩子被推荐到全省学生信息素养竞赛参赛活动,家长们都感到很震撼,也很有成就感。 二、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体察。文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科学家之所以为科学家,最主要的是他们掌握着一整套解决科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技能。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像科学家一样,让他们怀有积极的心理期待,像科学家一样掌握一把“金钥匙”——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开启科学的神秘大门。 一是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正确引导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就要重视指导他们掌握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以实证思维去搜集证据。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实践中,我们关注两个方面:重视观察情境的设置,通过让学生扮演“科学家”角色,强化积极情感体验,提高观察的责任心,自觉开展好观察活动;重视观察方法与技能的指导,包括工具材料的使用指导,让孩子们在观察活动中习得科学规范的观察方法与技能。比如在我们的机器人编程课堂《路灯维修车》一课里,老师们通过情景导入主题并让孩子们对路灯维修车的结构及功能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后,老师们并不会给孩子们一个固定的模型和答案,而是一步步引领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大胆的创作自己的路灯维修车并通过电脑编程让孩子们自由的去探索自己所创作的维修路灯的奇妙功能。 二是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实验。实验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实验,就要充分把握实验类型和特性,让学生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学会设计实验变量的控制与改变,并通过正确的操作,寻求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时,就要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充分讨论哪些变量需要控制不变?哪个唯一的变量需要改变?在控制不变的变量中,怎样保持不变? 三是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孩子们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科学家思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理性,它是基于实证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就要立足问题解决的过程,思考如何从问题出发,如何寻求合理的解释,如何对搜集到的数据与事实进行分析、归纳、推理,从而获取结论。比如,在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学生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这时,唯一有用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搜集数据,以数据来推理出使用定滑轮是否省力。 三、培养孩子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 我们特能特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孩子像亚里士多德一样质疑,像苏格拉底一样提问,像德谟克利特一样假设。哲学于普通人来说,似乎离得很远,特别是对孩子们,哲学是一个令人敬而生畏的名词。然而,在哲学家眼中,生活处处皆哲学。生活中遇到的事或物,无不是哲学家们思考的源泉。 人是什么?人是怎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为什么会有闪电和雷鸣?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相信很多孩子都曾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脑海里打转转,有些人会问老师父母、查百科,而有些人闪过念头后转头就忘了。会寻找答案的孩子无疑有更强的好奇心,而这份好奇心也将令他受益一生,其实,在想问题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属于哲学范畴。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孩子只是闪过念头却不会去寻找答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哲学观呢?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无疑是这个时代所造就的,但与他所受到的教育和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毛泽东青年时代所接受、主张并实践的“自我实现论”,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那么,何谓“自我实现”呢?青年毛泽东写道:“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吾人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在这里,笔者暂且不论青年毛泽东“自我实现论”的思想渊源,只想表明这种“自我实现论”,的确是青年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所确信并实践的人生观,在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历程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培养孩子们的哲学思维能力也正在并应该成为我们特能特教育的一个特色。 上海交大附中优秀语文老师“上海市教学能手”获得者沈文婕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出结论:对哲学有所涉猎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举例、观点、逻辑还有遣词造句会更出色。因此,百万级畅销书《历史的温度》的作者,获得过“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当当年度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等荣誉称号的馒头大师张玮与沈文婕共同编著了《让孩子像哲学家一样会思考》一书,意在为孩子们打开哲学殿堂的一扇窗。此书作为孩子们的哲学启蒙书,除了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外,还加入了74幅的手绘插画,以及每章节后面配图的知识卡,不但能帮助孩子理解哲学的由来,也让他们领略到哲学的魅力所在。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位游客在海边度假,遇到一个正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渔夫。游客问他你为何不去捕鱼?渔夫说我已经捕了足够多的鱼够生活了。游客说,你可以捕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成为富翁。渔夫问,成为富翁后呢?游客说成为富翁后你就可以在海边度假,可以晒太阳享受生活了。渔夫回答,我现在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了。 相信很多人会喜欢渔夫知足常乐、享受当下的精神,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大家都如渔夫这样安于现状,那么,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了,人类也就没有了如今的文明了。因此,古希腊哲学鼻祖在表泰勒斯在一次走路时,一边思考一边仰望星空时,一不小心掉进了坑里,有人嘲笑他,他这样回答对方:“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看看这句话是不是觉得很有哲理?掉入坑中虽不是好事,然而,那些只顾低头走路而从不仰望星空的人,又何其的悲哀?关心当下生活固然重要,但那些喜欢思考事物本质的人无论生活在哪种社会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思考代表着有疑问不能解决,不能解决就会想着去寻求、挖掘答案,从疑问——遇到障碍——寻求答案——再遇新的疑问——再寻求答案,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便是文明进步的过程啊。(作者系:巴中市巴州区 |
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切实提高市民对肿瘤防治的认知,增强防癌抗癌[详细]
4月18日,巴中市质检中心党组举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结业式,党组书记、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