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中市对外宣传服务中心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巴州区三个非遗项目成功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4-13 14:34|编辑: 石凤琼| 查看: 6190| 评论: 0 |原作者: 成亮 |来自: 巴州区文化馆

放大 缩小
简介: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巴州区非遗项目《四川清音(巴中清音)》《川剧(巴渠河川剧)》《张氏内家拳》被成功列入名录!巴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非遗项目独具特色!截 ...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巴州区非遗项目《四川清音(巴中清音)》《川剧(巴渠河川剧)》《张氏内家拳》被成功列入名录!




巴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非遗项目独具特色!截止目前,巴州区已有5个非遗项目先后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是《四川皮影戏(巴中皮影戏)》《正月十六登高节》《四川清音(巴中清音)》《川剧(巴渠河川剧)》《张氏内家拳》。

四川皮影戏(巴中皮影戏)


“巴中皮影戏”是指流传于四川东北部巴中市巴州区境内的一种“民间皮雕传统戏剧人物为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和“真人操纵皮影演戏”构成的民间综合艺术。“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它是融皮影的雕刻、灯光的透视显影和川剧座唱为一体的传统戏剧,巴州区早在北宋初期就有皮影戏。历史悠久的巴中皮影戏,是川东北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它能祖辈传承至今,更进一步说明它是川东北人民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人文历史的见证,富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民俗价值。

正月十六登高节


     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习俗。《帝京岁时记胜》中写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据载,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另巴州志《风俗》篇有载,清时“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谐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佛。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由此说明巴中人十六登高习俗沿袭已有千年历史了。 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节的传统习俗有:游山拜庙、礼佛、摸福寿、打儿洞求子、头插柏桠驱百病等。

川剧(巴渠河川剧)



  川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具有“以文化人、寓教于乐”、“以戏娱人,成风化俗”的宣传教育作用,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艺术。“巴渠河川剧”是四川川剧河道的重要分支。巴中地处川陕交界,由于地理环境、方言土语、风俗习惯迥然不同等各种因素,自成一体。其独具的音乐特色、地域特色、河道特色、人文特色,也是川剧河道不可分割有机组成部分。 “巴渠河川剧”是保护和传承巴渠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经典剧目更是难得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四川清音(巴中清音)


     清音早期称“唱小曲”或“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四川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四川各地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等。 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

张氏内家拳


“张氏内家拳”是指流传于巴中市巴州区的一种地方民间传统武术。巴中张氏内家拳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过去传承方式很保守,宁愿失传,也不外传和乱传,一直在民间以家族方式口传身授传承至今。由于巴中张氏内家拳具有健身、内功点穴疗病、防身和表演的功能,深受巴中广大群众喜爱。经现传承人张文、刘艳、张辛等大力传播,目前巴中市三县两区内均有练习者。辐射发展至阆中、南充、成都、重庆、西安、北京、天津等地,并已传播到中亚国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推荐阅读

客服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