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中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规划》明确了预期目标,到“十四五”末,金融产业全面提质、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融资水平大幅跃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实现税收7亿元,占比6%。全市持牌金融机构数量达到80家以上,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金融组织体系。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俊吉 加快建设现代金融集聚区 《规划》提出,优化区域金融发展布局,加快建设现代金融集聚区,支持巴中经开区打造以秦巴金融街为基础的现代金融集聚区,即建成巴中的金融机构聚集中心、金融服务项目集群、金融配套支撑平台。打造区域特色金融副中心,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在县域的集聚成势,提升金融产业化水平,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金融产业集群。巴州区实施金融强区战略,提升金融服务“主城区大市场”的能力,实现农村、社区和园区金融服务全覆盖;恩阳区围绕建设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示范区,重点支持食品加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通江县充分利用红色金融资源,重点打造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和文旅金融;南江县重点推动绿色金融和文旅金融示范县建设,支持南江黄羊、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发展;平昌县打造乡村金融示范县,重点支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产业发展。 创新发展保险业务 强化重点领域信贷支持。稳步提升信贷总量,注重信贷结构优化,提升融资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信贷投放重点向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骨干交通网络、现代综合水利网络、现代能源信息体系等重点领域投放。 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创新发展保险业务。开展“保险+期货”业务,对冲实体经济价格波动风险。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大力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各类责任险等普惠保险业务,争取上级财政部门加大补贴力度,实现普惠保险增品、扩面、提标。探索开展科技保险、绿色保险、巨灾保险、防贫保险、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创新保险业务,积极引入再保险业务,建立完善地方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健康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发展大病保险、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加快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积极引入保险资金支持企业(项目)发展,力争实现“险资入巴”突破。坚持“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的原则,深化保险业务结构改革转型,增强商业保险保障功能。 加快推动融资方式创新 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加快推动融资方式创新。加快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价值评估、交易流转、处置变现等配套机制建设,积极稳妥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结合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进展,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推动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农业保单融资等信贷业务,依法合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鼓励企业和农户通过融资租赁业务,解决农业大型机械、生产设备、加工设备购置更新资金不足问题。大力发展涉农仓储金融,健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助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村电商、民营企业的贷款产品和小额支付产品。全面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绿色信贷余额达到400亿元,绿色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亿元以上,绿色担保余额达到1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