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有关安排部署,巴州区坚持治标、治本、治根相结合,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途径和污水处理设施后期运维管理模式,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有益探索。 加大投入保障,完善设施“治标”。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全区统筹,全面完善提升相关基础设施。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区级层面召开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会十余次,印发了《巴中市巴州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20-2024年)》,统一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行规划设计,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工作相衔接,让城镇和农村污水治理相统筹,让聚居点(区)和散居户污水治理相协调,从治理模式、技术工艺、运维管护等方面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明确了具体举措,绘就一张蓝图,实施一个规划,“一盘棋”出发,形成统筹推进,连片治理。二是多方整合资金。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整合“厕所革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等各类资金,由区级负责一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发挥资金最大作用。近三年来累计整合筹措各类资金近2亿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是梯次推进建设。由区统一制定治理时序,坚持先重点后难点,梯次推进。以沿河、沿库、沿饮用水源地的“三沿”村庄、乡村振兴示范重点乡镇、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乡村旅游环线等区域行政村为重点,先期治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铺开。建设过程中,由农业农村、住建、生态环境、乡镇辖区等部门单位抽调专人会同聘请专家,根据人口集聚程度、环境敏感程度、地理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现场确定处理模式、技术工艺、排放标准,统一编制各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具体方案,避免盲目建设。截至2021年10月,全区累计建成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7处,建成单户或联户化粪池23340座,建成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及社区污水处理站23座,68.2%的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创新管理制度,多元推进“治本”。立足“村民建、村民管、村民治”探索多元化的农村污水处理管理模式,让村民更广泛地参与到治理中来,达到环境治理依靠村民,治理成果村民共享,有效解决以往污水处理上头热、下头冷,只管建、不管管的问题,切实打通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一是建立奖惩结合的资金补贴制度。按照“区级补助、乡镇配套补贴、村居自筹”的方式,筹措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每半年由生态环境、农业农村部门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工作进行考核,分设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5个等次,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区级补助资金规模,激发镇、村做好污水处理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村级污水处理运维众筹管理制度。按照建管 推动文明养成,固本培元“治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整治是治标治本之方,培育农村生态文明文化才是治根之策。巴州区针对辖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的现状,在加大管理整治的同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孕育作为根治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根本政策,让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最强保障。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大区、乡、村、组四级宣讲培训,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学习宣讲培训工作,把生态文明政策纳入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带头讲、宣讲团集中讲、各级宣讲小分队互动讲,让基层群众学知识、懂理论,扎牢生态文明意识理论基础。二是成立环境整治攻坚队。依托村“两委”成立环境整治攻坚队,重点开展“三大攻坚行动”:常态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监督检查,乱排、乱倒,不按规定处理的及时批评纠正,督促整改;集中攻坚重点人群,利用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重点宣传,帮助转变传统观念和习惯,教育他们按照村规民约积极主动配合做好日常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做好日常宣传,把生活污水处理纳入村规民约,利用村民大会、农民夜校、坝坝会等方式,常态化宣传做好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引导群众树立“爱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己家园”的意识。三是大力探索村民自治。充分运用群众工作方法,依托村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实行基层自治,辅以道德协管,广泛开展“好习惯、好房子、好风气、好日子”“四好家庭户”评议,推广“乡村道德银行”,鼓励各级村民自治组织广泛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的检查、宣传、教育工作中来,充分实现村民自己人管自家事,充分激活多元参与污水治理的活力。 |
近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特色蔬菜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郑阳霞教授,三区科技人才、科[详细]
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扎实做好岁末年初根治欠薪专项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