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张立泉,给人的印象是说话风趣、笑容亲切。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从事疾控工作已达13年之久,2020年,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在此次巴中市首届“健康巴中——大美医者”活动中,张立泉获“公卫先锋”称号。 采集核酸 他是外乡人 扎根巴中献青春 家乡在河北的张立泉2009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同年9月通过人才引进到巴中市疾控中心工作。2013年12月任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应急办)副科长,2020年任免疫规划科科长。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担任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处置组第一小组组长。 他把传染病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采取多项防控措施,降低了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他利用巴中市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身份撰写了“完善艾滋病强制告知义务立法”“加强学校体检制度”和“减轻基层农民结核病治疗负担”等提案,想方设法解决基层医务工作者和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 讲解防疫知识 13年时间,通过他的努力,全市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较全省平均发病率低40%以上,传染病控制水平位居全省21个市州第2名。巴中市是全省两个艾滋病低流行、中速增长地区之一。全市结核病发病率连续12年下降。他是公卫人 成功处置公卫事件20余起“不深入基层,是不会找到致病源。”这是张立泉从事传染病监测工作的口头禅。他所在科室承担了流感、手足口、登革热媒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0多项传染病监测任务。工作中常常需要到鸡舍猪圈去采集样本,甚至需要半夜在野外农田抓蚊子。但他总是身体力行,带头开展监测工作,对每一次监测结果都详细记录核实。作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组的一员,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战斗的身影。针对急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饮用水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多发,他积极组织制定或修订应急预案或方案,开展应急演练,及时进行疫情形势分析与研判,组织知识培训或案例讨论,炼就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处置队伍。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市流行、2013年“4·20”芦山地震、2016年巴州区报告一例不明原因食物中毒事件、2018年通江县幼儿园爆发手足口病疫情……每当危急情况发生时,张立泉总是主动请缨去一线开展工作。10多年以来他共参与调查处置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禽流感、手足口病、流感、水痘、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余起,全部处置到位。 他是逆行者 坚守抗疫一线显担当 2020年春节前夕,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张立泉作为传染病控制科负责人和中心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动放弃休假,从1月17日开始就坚守岗位。沟通协调、制定方案、组织会议、培训人员、汇总数据、上报报表、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等,那段时间,他几乎每晚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 疫情发生后,张立泉及时关注全国各地疫情形势,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结合巴中实际情况,对全市疫情形势进行了研判,完成了多篇巴中疫情趋势分析报告,准确预测了全市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发病的高峰和拐点,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传染病院区,他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在隔离病房询问病人,在高度紧张的时间内争取不漏掉每一个细节,完成一份详尽的流调报告,争取发现每一个密切接触者,落实对所有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自疫苗接种工作开展以来,在张立泉的带领下,疾控中心和接种点的2600多件设备全部更新配备到位,421名接种人员全部培训合格。接种人员的统筹、信息化系统保障、疫苗的分发使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等事情都落到他的肩上,在多少个夜里他独自守在电脑前收集着一份份报表,拨打着一个个电话。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500万剂次,200多万人完成了全程接种,加强针接种完成率达96%以上,在全省排名第一。 |